至少在最近几个月,中国最“懂”、最“善用”媒体的是两个年轻的女孩。
一个是重庆女孩梁颖,她于今年9月初在媒体曝光自己被男友罗冠军强暴并抛弃,顿时在微博等媒体上掀起舆论巨浪,万千网民摇旗呐喊,齐声讨伐“渣男”罗冠军,“渣男”罗冠军迅速失去了原单位的工作。当然,这些极富正义感的网民很快被啪啪打脸(其实我个人很鄙视对打脸这个词的使用,众多网友喜欢,就暂且用在他们身上吧),随后警方的结论还了罗冠军的清白。梁颖为解决自己的分手纠纷而借媒体打压前男友,也算善用媒体的高手。
另一个江苏女孩李星星(一说韩星星)的大手笔则有点辣眼睛,先是今年4月份用“跨国公司原副总裁鲍某强奸幼女、女孩自杀未遂”的脚本引爆网络,继而于今年9月份由官方认定强奸一说不成立,当事人鲍某被驱逐出境。抛开这其中是否有送养产业链、是否有杀猪盘潜规则不说,出手相助的亿万网民又一次体验到被涮的酸爽。
这似乎在强调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媒体上发布的事实,尤其是很狗血、很离奇、异于常规的,不要急于立即相信。
在数亿家自媒体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也“享受”着信息真伪难辨的苦恼,特别是基于商业运作、个人诉求、实体利益而在媒介上发布的事实,可能是相对真实的,更可能是真假参半的,有时是完全虚假的,非常考验受众的判断力,一不小心就搭上智商税,对文化层次低、社会阅历浅的受众尤其如此。
怎么办呢?要确保发挥出媒介的功能,而不是让媒介功能不良,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人们使用媒介的能力,即提高媒介素养。
而实际上,现实中的受众已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积极的受众,一部分是消极的受众。消极的受众,传媒研究理论中对这部分人也称之为“沙发土豆”,这部分人只会被动地接受各种信息,自身基本不思考,媒介上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积极的受众,是指人们有鉴别有分析地接受各种信息,不盲从不武断,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会使用媒介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然,积极的受众里面还可以分成善意的和恶意的两种,恶意的就比如文章开头的两名女孩。
毋庸置疑,受众媒介素养的差异还是挺大的,这种差异的重要性,有时候会超越新闻事件本身,也宣示着提高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今年疫情期间,日本援华抗疫物资包装上的中国古诗词曾火爆网络,“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体现了浓浓的国际善意,有网友称像开了个诗词大会。但也有网友解读出了恶意,说这是在讽刺我们的抗疫口号没文化,“我就喜欢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怎么了?”后来我们发现,在我国援助欧洲国家的抗疫物资的包装上,也出现了所在国家著名诗人哲人的金句,而各种加油的相互鼓励也仍在继续。这种导向性传播对提高网友的媒介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随着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一些之前看起来很权威的部门如何发布信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1月31日,一家央媒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和武汉病毒所联合研究初步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很快相关产品抢购一空。2月1日南京日报又报道称,南大研究团队发现金银花、绿茶能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又引起一波抢购潮。但是民间自有高人,有网友干脆撰文《真担心专家说吃屎能抑制病毒》,以此反击某些研究机构的不严谨不自重。事实也是如此,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证据能证明绿茶、金银花和双黄连口服液能抑制新冠病毒。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带来思想认识冲突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现有的各种社会秩序。于是,各种融媒体中心纷纷落地,迅速占领主战场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主流价值。但是,对融媒体中心的发展也有个别不同的看法。几日前,我和一位业内人士闲聊,他调侃道:主战场上有阵地,主阵地上没敌人。讽刺的是个别融媒体中心自娱自乐,产品没人看,百姓参与度不高,起不到相关作用。我没太在意他的看法,倒是思考了他提出的问题:谁是敌人?后来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敌人就是低劣的媒介素养。
作为山东领跑、全国一流的新闻客户端,齐鲁壹点在做好省内新闻报道、提供众多产品矩阵的同时,也于近年来开始涉足全国范围内的新闻热点,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稿件,通过客观严谨的新闻报道,在坚守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着力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今年是齐鲁晚报深耕青岛的第30个年头,也是齐鲁晚报《今日青岛》创刊13周年,在全国人民迎着疫情不断进取的斗争中,齐鲁晚报青岛融媒中心今后将继续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讲透青岛好故事,传递青岛好声音。国庆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恭祝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的5000万用户和伟大的岛城人民:百毒不侵、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