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连“街道干部不配合防疫登记还打电话找卢书记协调”事件,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其中,志愿者的回应获得了无数网友点赞。目前,涉事人员均受到处分,“如果你是卢书记,应该怎么办”的话题也相继引发热议。
16日晚,中纪委网站对此刊发评论《“卢书记”该咋办 原则不能模糊》。
文章指出,一些网友认为这是一道难答题:拒绝王主任,就要得罪人,容易被“穿小鞋”;给领导“开口子”,出事了自己也要挨处分。“卢书记该咋办”引热议,反映出对于基层办事人员来说,拉下脸拒绝他人,尤其是来自领导的要求,确实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热议归热议、调侃归调侃,这个回答里边,原则不能模糊、底线不容失守!面对上级领导不合规的请托、要求,卢书记就是应该理直气壮拒绝,劝说领导按要求进行登记而不是让志愿者给其放行,这是原则问题,没得变通。你今天赶过去现场处理了,帮领导登记了,谎称手机没信号了,那明天呢、下次呢?打圆场、躲避开都不是办法。在劝说领导时,传递的态度必须明确——领导,如果按您打招呼的要求做,我们都违反纪律规矩了!
抵制违规违法的请托,这中间没有模糊地带,否则早晚会出事。对卢书记来说,这次是打招呼让你简单登记放行,你打圆场过去了,那下次领导让你挪用公款帮她报销个人费用你做不做,也还觉得为难?现实中不是没有这样的案例。浙江嘉兴市委原常委何炳荣多次违规要求下属用公款购买高档酒水达1470瓶;贵州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覃杰安排下属套取国有资产用于其购买高尔夫会员卡等。按这样的“指示”办,显然违纪违法了。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公安局原副局长樊永刚因为传递、执行上级领导违法撤销刑事立案命令,放纵犯罪,他和上级领导都被判刑。教训可谓十分深刻,该坚持原则就得坚持,切莫因小失大。
“卢书记为难”这种议论的背后也反映出关系学、潜规则在社会上还有不少生存的土壤空间。一些人觉得打招呼有用,找关系可行,不知不觉裹挟其中,从受害者变成了默许者,甚至是歪风邪气的助长者。实际上,这样的潜规则你可能一时受益,但长远看破坏公平正义,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所以,即使看起来拒绝领导打招呼不容易,但为自己、为社会环境都得坚定地做下去。假如每一个“卢书记”都敢于对潜规则、关系学坚定地说不,大家一起努力明规矩、树正气,相信“卢书记该咋办”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回答。
讨论也是一个形成共识的过程。舆论热议卢书记怎么办,不啻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这其中,有对党员干部搞特权的批评、对志愿者坚持的点赞,有对防疫登记措施改进的建议,是不是可以更信息化、智能化等,都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更多的人则从卢书记的鲜活案例中吸取了教训,增强对打招呼说不的底气:“抱歉领导,这件事我们都得听规则的,我不能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卢书记。”
侠客岛评:卢书记应该怎么办?
文 | 螺狮道长
网友调侃(图源:微博)
事实上,网友们对卢书记调侃式的“同情”,背后是被“关系文化”刺痛了神经。
现实中,没关系的郁闷,有关系的挺累,那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在“搞关系”?或许还是因为“明规则”的领土面积不够大,给“潜规则”留下了太多空间,从而带来安全感的缺失。
中国是个重人情的国家,这既是几千年的世俗积淀,也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国情。遇到事,我们都有托人找关系的经历或冲动,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里有一个关键区分,那就是:有没有破坏规则,进而影响公平、损害他人利益。
有的“找关系”,只是为了消除信息不对称,看重的是对方身上的经验,比如买电脑前问问相关从业的朋友、就医前咨询医生朋友,这无可厚非。但有的“找关系”,是为了影响资源的分配,看重的是对方身上的权力,比如考试时找人多加几分,排队就诊时加塞先看。这就是踩到了公平的红线。
想压缩“关系文化”的空间,就要拓展“规则文化”的空间。尤其涉及资源分配的领域,把规则全部写得明明白白,该谁上谁上,该谁得谁得,让大家遇事不再找人而是找规则。当全社会都形成学习规则、尊重规则、合理使用规则的风气,卢书记或许就不用再那么为难了。而其他基层干部再遇到类似事件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抱歉领导,这件事我们都得听规则的,我不能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卢书记,也不能让您成为第二个王副主任。”
光明网评:愿更多人有向特权说不的勇气
事件曝光后,网友对两位耍特权的领导的批评都很一致,但是,设身处地想一下,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像涉事志愿者那般“刚”。面对领导的无理要求,怼回去而不是“顺势而为”,虽然坚守的是常识,但置于现实当中,它的确是非常难得的。两位领导成为舆论的靶子一点都不冤,分别被免职、警告,也表明了上级部门的态度。旁观者在批评之外,或也应该有所思考——如果自己是那名志愿者,在面对特权要求时是否也能有如此勇气怼回去?
这里提一个细节,“卢书记”事后在工作群中道歉,并呼吁“大家不要转发视频了”。相关聊天截图中,就出现了疑似有“群友”帮腔的一幕,“你们转发视频有啥用啊”“丢人的不是你社区啊”……暂且不知道这种对领导“呼吁”的响应是否出于真心,但客观上明显构成了对于特权的某种迎合倾向。这一点在现实当中,无疑颇具代表性,也可以说真实反应了不同语境下人们对于“特权”的复杂取向。
社会主流舆论对于特权的反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特权思维、特权作派几乎已经浸淫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中时,要真正对特权说不,对任何的特权行为都像此事中志愿者那样坚持原则、明确表达拒绝,或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背后,既有对抗特权的成本和风险,也考验着社会对于规则的尊重程度,对于权力认知的健康程度。说得更直白点,我们也要时刻警惕自己成为特权作恶的帮凶,甚至对特权抱有期待。
从前不久发生在河北石家庄的退休县公安局副局长韩某不听防疫人员劝阻,反而对工作人员叫嚣——“你算什么东西”,再到这次的“大连卢书记”事件,即便是在防疫这样“天大”的事情面前,总还是有些特权行为不惮于伺机而动、招摇过市,这提醒我们,不能低估特权行为和特权思维在现实中的蔓延程度。他们被处罚,被舆论谴责,表明“对特权说不”在制度和社会层面达成了一致。但是,要让这种共识对特权产生更多的有效规制力,仍有不少路要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更多人都能够保有像此事中志愿者那般的行动勇气,特权碰壁的场景就会更多一些。
关于“卢书记”事件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欢迎在新浪微博@媒体圈的事 留言与大家一起讨论呀 |